scope属性一般配置在依赖节点内。
该属性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控制当前依赖的依赖范围。
简单来说就是控制依赖在应用的编译到发布过程中生效的范围。
比如下方样式就是大名鼎鼎的lombok插件,配置为provided(已提供范围)。
<!-- https://mvnrepository.com/artifact/org.projectlombok/lombok do not compile-->
<dependency>
<groupId>org.projectlombok</groupId>
<artifactId>lombok</artifactId>
<version>1.18.14</version>
<!-- compile:默认范围,用于编译 -->
<!-- provided:类似于编译,但支持你期待jdk或者容器提供,类似于classpath -->
<!-- runtime:在执行时需要使用 -->
<!-- test:用于test任务时使用 -->
<!-- system:需要外在提供相应的元素。通过systemPath来取得 -->
<!-- systemPath:仅用于范围为system。提供相应的路径 -->
<scope>provided</scope>
</dependency>
compile是默认的范围。
一般来说如果dependency节点内没有配置scope,就表示是compile。
编译范围依赖在所有的classpath中可用,打包时该依赖会被打包。
该依赖会被传递。
provided依赖表示该依赖在实际JDK或容器中已存在。
已提供范围的依赖在编译classpath可用。
打包时该依赖不会被打包。
常见的例子:
Web应用在编译时需要依赖的ServletAPI来编译servlet,但实际打包时并不需要这个ServletAPI。
因为ServletAPI的jar包往往由应用服务器或者servlet容器(如Tomcat)提供。
因此可以将ServletAPI依赖配置为provided。
同理本文上方例子里的lombok插件也只是编译的时候需要。
该依赖不会被传递。
runtime依赖在运行和测试系统的时候需要,但在编译的时候不需要。
runtime与provided刚好相反,打包时该依赖会被打包。
常见的例子:
编译的时候只需要JDBC的API。
而在运行的时候才需要JDBC驱动。
该依赖会被传递。
test范围依赖,在一般的编译和运行时都不需要,它们只有在测试编译和测试运行阶段可用。
该依赖不会被传递。
system范围依赖与provided类似,但是你必须显式的提供一个对于本地系统中JAR文件的路径。
这么做是为了允许基于本地对象编译,而这些对象是系统类库的一部分。
这样的构件应该是一直可用的,Maven也不会在仓库中去寻找它。
如果你将一个依赖范围设置成系统范围,你必须同时提供一个systemPath元素。
注意该范围是不推荐使用的(你应该一直尽量去从公共或定制的Maven仓库中引用依赖)。
system一般用在某些特殊的jar包依赖(比如私有jar或者某些过期版本的jar)
该依赖不会被传递。
<dependency>
<groupId>quartz</groupId>
<artifactId>quartz</artifactId>
<version>1.8.6</version>
<!-- system:需要外在提供相应的元素。通过systemPath来取得 -->
<scope>system</scope>
<!-- systemPath:仅用于范围为system。提供相应的路径 -->
<systemPath>${project.basedir}/src/main/webapp/WEB-INF/lib/quartz-1.8.6.jar</systemPath>
</dependency>
除了scope管理依赖范围之外,还有一个optional也用于控制依赖范围。
optional(可选的依赖)
理解为此功能/此依赖可选,如果不需要某项功能,可以不引用这个包。
optional主要作用于其他依赖当前项目的工程,阻断依赖的传递。
简单来说:
A配置了某个依赖(例如是下方的devtools),设置optional为true。
B为A的子项目或依赖A,这时候如需要devtools,B可以配置devtools的依赖。
如果B不需要devtools,pom文件无需任何配置(B项目中不会自定引入devtools)。
反之,如果A项目optiona设为false或没有设置(optiona默认为false)。
B项目无论是否配置devtools该依赖都会被引入。
<!--devtools 热部署-->
<dependency>
<groupId>org.springframework.boot</groupId>
<artifactId>spring-boot-devtools</artifactId>
<optional>true</optional>
</dependency>
当前还没有观点发布,欢迎您留下足迹!
在web.xml中经常会看到listener,filter,servlet的相关标签配置,它们分别是监听器、过滤器、容器,都是在项目启动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初始化的加载动作
JAVA中通过继承Thread类、实现Runnable接口以及实现Callable接口配合Future接口实现创建多线程,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,而第三种则具备更多的增强能力
SpringBoot 可以通过 spring.profiles.active 属性指定生效不同配置文件来满足多环境要求,多环境更为复杂的场景,就需要理解配置文件生效优先级,考虑直接引入外部配置项和配置文件
在JAVA的WEB工程中我们可以将JSP页面文件放在WEB-INFO中限制用户进行URL直接访问,但静态资源如js、css文件却是需要被外部直接访问的,直接对外暴露又不太安全,可以通过自定义过滤器处理
JAVA反射机制是在运行状态中,对于任意一个类,都能够知道这个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;对于任意一个对象,都能够调用它的任意一个方法和属性;动态获取的信息以及动态调用对象的方法的功能。
在绝大多数的JAVA经典应用框架中广泛使用到了单例设计模式,单例设计模式最普遍的分类方式分类分为懒汉模式与饿汉模式两种,其主要区别在于初始化创建对象的时机不同。